全球疫情安卓破解版(全球治理体系面临危机,联合国或将破产?)
10月17日,当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联大第五委员会上说出"破产"二字时,这个代表着全球最大多边组织的机构正面临其77年历史上最严峻的财政危机。最新数据显示,2026年常规预算将被迫削减15.1%,降至32.38亿美元,岗位数量从1.38万个锐减至不到1.16万个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截至今年9月底,联合国仅收到全年会费摊款的66.2%,远低于去年同期的78.1%。这场危机背后,折射出的是全球治理体系面临的深层困境。

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
联合国财政困境并非新鲜事。数据显示,截至10月15日,虽然141个会员国已足额缴纳2025年会费,但美国作为最大欠费国的状况持续恶化。这种"老赖"现象背后,是某些大国对多边机制日益明显的工具化态度——需要时就高举联合国旗帜,涉及自身利益时则选择性履行义务。值得注意的是,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反而持续足额及时缴纳会费,这种反差凸显了全球治理中的权力与责任错配。
深入分析会发现,财政危机只是表象。更深层的问题是会员国对联合国角色的认知分歧。一方面,全球性问题日益复杂,对联合国协调能力提出更高要求;另一方面,单边主义抬头导致部分国家将拖欠会费作为政治筹码。这种矛盾在近年安理会改革僵局、气候谈判受阻等事件中已有显现。如今财政危机加剧,恐将进一步削弱联合国应对突发危机的能力。
中国角色:新兴大国的责任与担当
面对危机,联合国亟需推动三方面改革:
会费分摊机制的调整,应考虑将GDP占比指标与履行义务记录挂钩;预算使用效率提升,通过数字化改革降低行政成本;重塑会员国共识,特别是推动主要大国回归多边主义初心。
12月底前的预算审议将是一次重要考验,若不能形成有效解决方案,联合国或将陷入"巧妇难为无米之炊"的恶性循环。
这场财政危机本质上是对人类集体行动能力的考验。当全球面临疫情、战争、气候危机等多重挑战时,联合国功能的弱化将放大"金德尔伯格陷阱"风险——没有国家愿意为全球公共产品买单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