抗击疫情战胜疫情诗名(抗疫主题诗集《致黎明》)
黄殿琴从诗歌的森林里突兀站立,在防控疫情的搏战中,她身临京城的居民小区,体恤民情,寻觅疾苦,不仅体现了她电视人的职业担当,更体现了一位女性诗人的秉持与胸怀。无疑,她的诗集《致黎明》是疫战的心灵记录,是她以诗歌的光荣,书写的一部诗的珍贵的纪念。

是的,当诗人把自己摆上诗歌的殿堂,又不断审视高尚和自己的时候,她的动力源就会汹涌而来。“以往的此刻/在世界上/我要沿着涉及的命题奔波/以往的此时/我要抢在时间的前面履行/此时此刻呵/我在把献给祖国的诗行/端上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餐桌/山川异域/勇敢的尖兵/十四亿的武汉/风月同天/负重的逆行/十四亿的北京/真枪实弹就能夯实精准阻击/初心坚实就能筑起钢铁长城。”
“半朵木棉到来的这个春天/惦念是我最奢侈的时间/动弹不得/款款的就深入了骨髓/动弹不得/款款的就纳入了纯粹/别一味的在意无惧秋寒/留给我半朵就割伤我半边的翅膀/别一味的在意不无伤感/留给我半面就刺痛我半条小巷/半朵花瓣到来的这个春天/惦念就是我最奢侈的诗缘。”
——《惦念你,是我最奢侈的时光》
“那是一种复苏/不是从废墟开始/当你懂得了执念/此心,是情之所得/当你懂得了聚欢/此意,是情之所迫/一只劳燕,从尘世飞向沿途/一汪苦诣,把心捣出了液乳/把日子扔进种子/种子就会植入净土/撩开掩面的琵琶/剥掉遮体的袈裟/相思粒粒都会复活。”
——《像你所望的那样默默的滋长》
“它是从粉色的窗纱飞下来的/整个夜晚它只带来一句话/站在发梢它的眉毛倒转着抖动/站在嘴角它的舌尖重复着转动/它靠近我的耳朵/还是轻声地在说/春光融融。……它的私语占据着/它的卷动触碰着/静静地悄悄地粉色的窗纱/太粉色了/飘来飘去/总是听到它重复/远远的近近的声音/总是靠近我的脸庞/总是离开我的脸庞。”
——《春光融融,我是粉红色的》
《致黎明》这本诗集所涵盖的,除了疫情中的心路历程,大概还有泥塑带来的诗的背景和底蕴。有人说过,诗人应该是思想家、或是哲人,黄殿琴深知此理,她在诗歌创作的生涯中,亦步亦趋地践行着这一理念。在这里,我们再读《我多想万物惠风》这首诗,可见她的思想广度和深度的地平线。全诗以“我多想是”开头,生发出古今中外大家的学术造诣和千古绝唱的遗响,以及大家身后留下的精神文化财富。其中不乏想象和归纳,哲思和诗意。
每一节指向不同、背景不同、结论不同,都有了完美的落脚点。显然,诗人穿越了时空的藩篱,以跳跃、高蹈的姿态,铺陈出意象各异的诗境火花。从而,崭露出诗人的灵性和大气之美。
诗永远在路上,黄殿琴也始终没有停止奔跑的脚步。像她的名字那样站在琴弦之上,不失时机地向社会奉献不同的歌唱。令我们敬佩的是,在当下新诗饱受诟病的形态下,她始终坚守诗的本真品质,扬正气、抒豪情,又至臻于诗歌的内在美,走进心灵的内宇宙,开拓心灵世界的深广和奥秘。我相信,这枝诗界的铿锵玫瑰,会随着时间的流转,绽放出更加艳丽的光彩。(郭奕晨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