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疫情外溢多省市(一地确诊超3000例,已现外溢!患者自述发病过程,上海疾控:这些症状及时就医)
7月8日,佛山市顺德区监测发现一起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。7月24日,佛山五区卫生健康局发布情况通报。根据通报内容,佛山全市已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3645例,均为轻症病例。新增450例,疫情仍处在高位平台期。

据了解,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,主要通过伊蚊(俗称花斑蚊、花蚊)叮咬传播,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染。目前,预防该病毒的关键在于防蚊灭蚊。
27岁患者:多次因患者较多转院感染后关节疼痛、发烧出现大片皮疹
潘先生记录皮疹情况
“我也不知道怎么中招的,被蚊子咬时完全没感觉。”潘先生表示,感染后他出现了关节疼痛、发烧及身体皮疹等症状。“发烧期间全身起了大片红色皮疹,非常痒。”他透露,自己已住院四五天,期间观察到医院一天至少新增几十位同类患者。
患者感受:
被叮咬后次日出现不适症状
感染患者接受采访
该名患者还表示,在发热过程中,还会伴有关节痛。据介绍,她当时发热持续了约一天,而随着治疗起效,发热症状褪去,她身上的皮疹和关节痛逐渐消退或减弱。目前,她的病情已趋于稳定,待检测结果变为阴性、经医生评判后即可出院。
典型症状公布!没有疫苗和特效药
医生介绍,基孔肯雅热最典型的三个症状就是发热、皮疹和关节疼痛,目前没有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,采取的都是对症治疗,比如使用退烧、缓解疼痛的药物。这种感染的最大特点是伴随着明显的关节疼痛,此前的研究显示,部分患者的疼痛可能持续较长的时间。
顺德区乐从医院感染科主任 林群:关节疼痛目前观察的主要是这些小关节、手掌、手指、腕关节、踝关节。比较少见大的关节,像我们的髋关节、肩关节这些关节就比较大,比较少累及,他的疼痛主要是以肿痛为主,病人回家一是可以使用一些对症处理的药,就是止痛的药物,大部分人都能够缓解的,目前我们收治观察的时间也不长,所以我们也在做相关的一些研究,后续有没有关节方面的长时间疼痛。
上海疾控:
本市暂无本土基孔肯雅热病例报告
出行这样驱蚊最有效
目前,基孔肯雅热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,尤其是南美洲、非洲、东南亚、南亚等地区,如巴西、印度、法属留尼汪岛、泰国、马来西亚等。
基孔肯雅热的传染源主要是受感染的动物宿主和病人,主要通过带有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叮咬而传染给人类。病毒主要以“人-蚊-人”的方式循环,人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2-5天可产生高滴度的病毒血症,被伊蚊叮咬后,伊蚊便可能受到感染,若再叮咬其他人,便有机会将病毒传播。基孔肯雅热是一种自限性疾病,预后一般良好。
人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为1-12天,通常为3-7天。其特征是突然发热,经常伴有严重关节痛。80%的患者在发病后2-5天, 可在躯干、四肢的伸展侧、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猩红热样皮疹, 有瘙痒感,数天后可消退。有些患者可有结膜充血和轻度畏光的结膜炎表现,或出现移动性小关节痛。该病尚无特异性抗病毒治疗,急性期采取支持治疗,包括休息、补液及使用抗炎药和镇痛药等。
要注意清晨或傍晚前往蚊虫聚集地时需着长衣长裤,涂抹趋避剂(含有驱蚊胺的花露水等);
室内可使用蚊帐、蚊香或驱蚊液,尽量避开蚊虫活跃时段(白蚊伊蚊主要活跃时间为17时-19时);
要注意保持家庭环境清洁,避免花盆、水桶、废旧轮胎等容器中的积水导致蚊虫孳生。
旅行者出发前需查阅目的国家的健康通告和警示信息,了解哪些地区正在发生暴发疫情或存在较高的基孔肯雅热感染风险。部分旅行者(如孕妇)可依据此类信息判断是否应避免前往该地区。
出行后,2周内仍需预防蚊虫叮咬,若出现发热、头痛、肌肉关节疼痛或皮疹症状,请及时就医,并说明旅行时间和地点,以尽快得到诊治,并及早实施防蚊隔离、避免传染给家人和朋友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