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灵疫情(怎样看待疫情下的心理成长)

志愿者行为背后闪烁着真正的“人性之光”

心灵疫情(怎样看待疫情下的心理成长)

蔺秀云:我印象最深的是医护人员。在大家最揪心无助的时刻,他们挺身而出,筑起了一道生命防线。即便是奋不顾身冲上前线的人,也会有一个抉择过程。他们选择了把危险留给自己、把希望留给患者。做到这一点需要非常强大的心理力量。

乔志宏:除了医护人员,志愿者的表现也令人印象深刻。他们属于完全自主自愿、非常纯粹地去利他去助人。这些行为背后闪烁着真正的“人性之光”。

人类学家玛格丽特·米德说过,人类开始懂得帮助困难中的人,这是人类文明的起点。据她分析,被治愈的骨折股骨化石,是人类文明的最初标志。在人类社会早期,一个个体如果摔断了腿,就一定会挨饿,甚至被野兽掠食。发现股骨骨折且经过了愈合的化石,表明他受到了别人的照顾。

疫情来袭,35岁的湖北省武汉市顺丰速运快递员汪勇,瞒着家人成为武汉金银潭医院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后勤保障的“带头大哥”,国家邮政局授予他“最美快递员”称号。

能对他人产生共情,并且愿意去帮助他人,这是人类的天性。人们在帮助他人之后会从心理上获得一种内在的奖励。一个好的社会,也会从体制机制上去鼓励和倡导这种利他行为。

突如其来的疫情,人们从惊慌失措到坦然应对,心理变化是有过程的

抗疫调动激发了人们的很多积极资源,比如勇气、慷慨、善良、勇敢、宽容等等

人生在世,挫折和打击随时可能到来。我们必须培养自己的心理韧性,学会与残酷的现实正面相对。挺过“艰难时刻”,我们就能领悟到:那些受过的“伤”,也能让我们勇往直前。

生命中的艰难和痛苦能成为积极转变的催化剂和发动机

刘翔平:有时候,生命中的艰难和痛苦就像当头棒喝,能成为积极转变的催化剂和发动机。人们可能因此而经历一些新的、积极的心理变化,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自我觉知、人际体验以及生命价值观等方面。

人们可能因此而拥有新的认知、活力和能量,开启更健康的生活方式。比如经过疫情,我们发自内心认识到:要注重饮食习惯,不吃野生动物,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多么重要。

艰难的经历还能帮助人们重新定义对生命和信仰的感受。维克多·弗兰克尔有一本书,叫《追寻生命的意义》。他讲述了自己如何经由在牢狱的亲身经验发明了“意义疗法”。弗兰克尔认为,在一定意义上,一旦找到了意义(比如牺牲的意义),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。他发现了可能找寻到生命意义的三个途径:工作(做有意义的事)、爱(关爱他人)以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。如他所说,人的内在力量是可以改变其外在命运的。疫情本身不是一个好东西,但经历了疫情中的艰难和痛苦,人们可能会变得更深刻,会努力追寻生命的意义。

人生指的就是一个人经历了很多事情,而不是只经历了好的事情

人们能够在“挑战-应战”中化危为机

人们能够在“挑战-应战”中化危为机。比如这一次,那些治愈后康复的幸存者在遭遇疫情后形成了抗体,在此次疫情防控过程中,全社会也更加团结互助、珍惜幸福、尊重他人和敬畏自然,这场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从另一个角度也促进了我们的成长。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,人类社会进化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与疾病斗争的历史。人类生活在一个名副其实的“病毒星球”,但人类不会败给病毒。心理学家有所谓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的区分:面对困难竭尽全力去战胜它,把挫折和失败看成是人生经验的积累,这是成长型思维;遇到困难挑战选择逃避,更多考虑坏的一面,这是固定型思维。努力成为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,这是心理学家所提倡的。那些打不败我的,终将使我更强大。

有帮助
0
没帮助
0
转载文章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疫情防治科普网,仅在为您分享好文章,本文地址:http://s3.rtvuw.com/730.html
德惠猪疫情是真的吗(2小时锁定12名密切接触者!吉林德惠“安心码”科技防疫立功)
« 上一篇 疫情防治科普网
忙疫情(忙得脚不沾地 口罩勒出深痕 温州这位护士让人心疼)
下一篇 » 疫情防治科普网

热评文章

热门文章

随机推荐

阅读:0
阅读:0
阅读:0
阅读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