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疫情疫情现状(绝望与摇摆,印度的危机将至?)
印度在国际舞台上一直想保持点独立性,这事儿从冷战时候就开始了。那时候,美国和苏联拉帮结派,印度没跟着任何一边走,而是搞了个不结盟运动。1955年4月,万隆会议上,印度和其他亚非国家凑一块儿,商量怎么不卷入两大阵营的争斗。到了1961年9月,贝尔格莱德会议正式把不结盟运动整出来了,印度在那儿当带头大哥,推动第三世界国家抱团取暖。这套路让印度在国际上赚了不少声望,也帮着平衡了全球局势。印度这么干,本质上是为了自家利益,不想完全靠着哪个大国过日子,总想着在强国间找平衡点,捞点实惠。

南亚那块儿地儿,历史上就是一堆小王国凑合着过,莫卧儿帝国管着北部,可南部有自己的王朝。英国人来了以后,从17世纪建贸易站开始,慢慢吞并土地。1757年普拉西战役,东印度公司拿下孟加拉,之后又通过条约和打仗统一了次大陆。1947年独立后,印度搞联邦制,把各邦捏一块儿,但内部语言文化差异大,1956年按语言重划邦界。这历史让印度总想在国际上找点亮点,来凝聚国内共识。不结盟运动就是其中一个,印度靠这个在冷战中站稳脚跟,避免完全依附别人。
快进到最近几年,美国那边政策变来变去,对印度影响不小。2011年11月,奥巴马政府宣布转向亚太,强调区域联盟。2015年10月,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谈成了,十二国参与,目的是重组供应链。印度觉得这是机会,能吸引制造业从中国转过来。结果特朗普2017年1月23日上台第一天就退出了这个协定,转头搞贸易战。2018年3月8日,对钢铝加征关税,钢25%,铝10%,印度出口挨了刀。
印度没闲着,积极响应美国那边的压力。2017年6月16日,洞朗地区,中国部队开始修路,印度士兵过去挡着,双方对峙了俩多月。一直到8月28日,两边才撤军。这事儿跟美国推印太战略有点呼应,印度想借机拉近跟美国的距离。2022年5月23日,美国又整了个印太经济框架,十四国参与,印度加入了供应链、清洁能源和反腐败支柱,就是没进贸易支柱。这框架想帮着转移产业链,印度被当成潜在的工业基地。
供应链转移这事儿,说起来热闹,实际进展慢。2018年贸易战打响后,美国企业开始评估印度,但投资没预期多。2020年新冠疫情一闹,工厂停工,转移计划卡壳。2021年恢复点,但物流成本高,地缘问题也搅和。2022年框架启动后,印度签了清洁能源协议,可资金短缺,实施不顺。2023年,美国转了点纺织和电子组装到印度,加尔各答和班加罗尔工厂忙活起来,但整体份额没大涨。2024年,印度推本土制造,扩建生产线,可还是依赖外部投资。2025年,转移策略继续,但关税和政策变数让企业犹豫。
特朗普2025年1月20日又上台了,政策转向收缩,减少海外承诺。2月10日,他宣布对钢铝关税调整,对印度钢材50%,铝材25%。6月3日,正式宣称增加到50%,6月4日实施。这下印度出口更难了,钢铁厂调整计划,港口集装箱检查多起来。印度面对这压力,开始转向中国示好。2025年10月21日,两国部队在实际控制线交换糖果,这算是善意举动,维持边境平静。
印度工业化本想靠供应链转移起飞,可没达到预期。依赖外部转移,内部又松散,历史遗留问题多。利益空间压缩,外交自主性挨考验。从不结盟运动到现在,印度总想不偏不倚,可中美调整策略,印度夹中间难受。国家策略波动大,从2022年加入框架,到2025年边境示好,平衡点没了。工业进程受阻,订单少,工人轮班减。特朗普执行贸易政策,全球关系变。印度维持能源进口,审查合同,继续处理国内经济挑战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