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疫情(新冠病毒R0值是疫情变化的“晴雨表”吗)
现在公布的、有关新冠肺炎病毒的R0值,都不是最终的结果,都是仅供我们参考的。在新冠肺炎疫情真正结束前,实际上是无法得知其R0值是多少的。只有等疫情全部结束后,才能通过实际数据计算出R0值。

王涛 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
前不久,广州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,广州市卫生健康委、市教育局、番禺区以及市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通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新情况:广州此轮疫情已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,目前R0值已降至1.9。
感染期长短等三大因素影响R0值大小
“上述3个变量可以被更具体地描述为:感染期长短、感染者与易感者接触率以及感染者与易感者之间传播的概率。”王涛解释,也可以说,这3个是影响R0值的主要因素。
感染期长短,即一个感染者将病毒传给其他人后、被感染者的患病时长,这主要取决于被感染者的身体状态。感染者与易感者接触率,这取决于人们的生活方式、生活环境、社交活动等。感染者与易感者之间传播的概率,取决于二者的接触方式与病毒传播途径。若病毒传播途径为飞沫传播,则R0值增大;若是通过体液交换传播,则R0值降低。
“以上因素中,第一个和第三个因素受病毒传播途径和宿主的特征影响,属于生物学因素。第二个因素则受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,属于社会学因素。”王涛分析。
“R0值容易解释,但是难以计算。”王涛表示,R0值具有“外柔内刚”的特性,所谓“外柔”是指它的定义使其看起来是一个十分简单、容易被理解的指标;而“内刚”则是指其专业性与复杂性的内核。“别看计算R0值的变量只有3个,想得出这个数值好像并不难。但在专业研究中,计算R0值是非常复杂的一件事,公众只需理解R0值和病毒传播能力间的关系即可。”王涛表示。
疫情真正结束前无法得知准确R0值
“通俗来说,R0值高低代表了病毒传染性强弱,它可以帮助我们初步判断病毒的传染性。”王涛解释,如果 R0<1,那么整个人群的新增感染人数就在放缓,意味着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或病毒传播速度不算太快;如果R0一直保持在1以下,那么就意味着该疾病或将从该人群中消失。如若R0=1,则平均1个感染者可以传播1个易感染者;如果R0>1,那么这种疾病可以从1个人传播到更广泛的人群中。随着病毒传染性增强,R0值也会随之增大。
“现在公布的、有关新冠肺炎病毒的R0值,都不是最终的结果,都是仅供我们参考的。”王涛表示,在新冠肺炎疫情真正结束前,实际上是无法得知其R0值是多少的。只有等疫情全部结束后,才能通过实际数据计算出R0值,而且同一种病毒的R0值也会受外部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化。
比如,研究数据显示,1918年在全球暴发的西班牙大流感,背后的“罪魁祸首”——H1N1流感病毒的R0值估计在1.4到2.8之间。而当H1N1流感病毒于2009年卷土重来时,其R0值大幅降低,约在1.4到1.6之间,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存在使得H1N1流感病毒的致命性大大降低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