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界疫情(俄罗斯寒了中国的心?比西方围堵更可怕的是忽视自身力量)

把稀土这张牌拿出来后,西方立刻感到喘不过气来。

外界疫情(俄罗斯寒了中国的心?比西方围堵更可怕的是忽视自身力量)

往前倒看,大家对这种局面的感受并不是突然就变得铁板一块。长期以来,外界把美国看成老大,俄罗斯爱耍横,中国则被当成一个不惹事的稳重角色。时间长了,这个印象就成了既定模式:我们低调、不先挑事,别人就习惯了把我们当“好脾气的大个子”。可这份耐心并不等于任人宰割,碰到关键利益时也会有回手的办法。

同时,西方内部的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。新闻里经常能看到的,是枪击、流浪、毒品等社会性问题的频发;有些基层公共服务在部分地区出现明显压力。再有意思的一点是,公共议题被拉得很宽,许多关于身份认同、话语表达的争论被拿到台面上来,而这些讨论在被大篇幅放大时,也在无形中吸走了对国防、产业等硬问题的注意力。军队里有人讨论多元性别,这本来是个需要整理思路的问题,但在媒体和舆论场放大后,很多关乎供给链、设备维护的现实问题就更容易被忽视了。

欧洲也不好过。过去靠着北约的安全伞、靠俄罗斯输送的便宜能源、靠中国的制造业维持生活水准;这三根支柱现在都在动摇。安全依赖面临检讨,能源渠道变得不稳定,供应链重构让工业链条遇到挑战。底层的这些不稳,直接传导到政策上的焦虑和民众的担忧,于是大家开始重新审视“西方模范式”的不可替代性了。

在这样的气候里,很多年轻人的看法开始发生微妙变化。他们逐步不再只盯着好莱坞里那套“一个英雄救世界”的叙事,反而更愿意接受那种“大家一块儿扛”的故事。像《流浪地球》这类带有集体主义色彩的片子受欢迎,原因并不只是技术上的震撼,更多是因为它把普通人的力量放在了中心,观众能在里面看到自己,觉得别人的命运和自己息息相关。

于是“独立思考”被提得更频繁。不是关起门自我封闭,而是学会用自己的脑子去判断利弊:哪些技术、哪些资源值得跟着学,哪些模式只适合别人。看到有国家被牢牢套住,有国家半推半就地想靠近某个大国,很多人意识到,既不盲目拥抱也不孤立自己的路线更靠谱。

把话题再拉回稀土:它能成为重要筹码,并非偶然。稀土相关产业链从开采到分离再到精炼,每一步都有技术门槛和环境成本,中国这些年在中游和下游环节的投入和布局做得比较彻底,才让话语权落到手里。光靠短期投钱,想把这一整套能力在短时间内迁出,很难、也很贵。换句话说,西方在短期内要复刻这些能力,不现实;它们能做的就是想办法减轻风险,比如改设计、找替代材料、备更多库存。

至于俄罗斯,它的态度时冷时热,不能把一切赌注押在它身上。它在某些时候愿意靠近,在另一些时刻又会试图和西方保持某种空间。普京当年的表态恰恰说明了这点:关系好归好,但距离感还是存在。对我们来说,外部变量会影响节奏,但不一定能决定最终走向。历史经验告诉人们,外力最多是拖延,改变不了根本的自我选择。

在国内,政策和民心都在做两件事儿。官方和企业更着力弥补短板:把一些关键环节守住,尽量把被“卡脖子”的风险降到最低;社会层面上,更多人开始重新评估教育、产业、生活中的优先项:教育里更注重本土实际,产业投资偏向长线,日常生活里也少些盲目崇拜。说白了,不是大喊口号,而是慢慢把眼光收回来,踏踏实实地干一件件事情。

有帮助
0
没帮助
0
转载文章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疫情防治科普网,仅在为您分享好文章,本文地址:http://s3.rtvuw.com/517.html
复工后疫情防控注意事项(“阳过”后返岗注意什么?一份安全复工指南来了)
« 上一篇 疫情防治科普网
大寨疫情(山西大寨郭凤莲:疫情之下“危中寻机”突破产业瓶颈)
下一篇 » 疫情防治科普网

热评文章

热门文章

随机推荐

阅读:0
阅读:0
阅读:0
阅读: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