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疫情全球疫情(联合国破产在即,包括中美在内,超三成国家未缴费,中方献出良策)
“联合国也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。”

上周五,同事小赵转来这条新闻,还配了“快抢特价机票回家”的表情。我原本只当段子看,细读数据才发现不妙:截至 9 月底,只有 66% 的会费到帐,全球三成会员国一分未交,秘书长古特雷斯甚至把“破产”二字摆上了台面。
一句话——如果所有人都觉得“能拖就拖”,这个 80 岁的国际组织真有可能熄火。
“拖”出来的窘境
先看拖欠“头号玩家”。
美国早就把《联合国宪章》的“拖欠两年才停权”当作操作说明。国会闹僵、政府关门、钱袋子吃紧,就把会费往后推。每逢临界点再掏一次,既省事又不至于失声,可谓“拿捏到家”。
更扎心的是,类似操作已成惯例。欧洲几国在能源危机里勒紧腰带,新兴经济体忙着救市;大家手里都少钱,交会费逐渐从“义务”变成“可选项”。有人粗算过:如果再这样拖下去,联合国的流动资金撑不到 2026 年底。
问题不止是没钱
细想就会发现,钱只是表征,真正松动的是“认同感”。
1。 摊子越铺越大,价值感却稀释。
60 年代初,联合国员工才两千多,如今全球有近六万名编制人员。项目从维和到环保、从难民救济到数字鸿沟,哪一个都重要,可样样都抓就等于“人人有事做,却人人没事成”。
2。 效率低,热情自然降温。
3。 全球权力版图重排。
中国给出的三句话
上月,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抛出“谋定后动、把准方向、务求实效”三点建议。这九个字看似简单,却给出一把修剪“巨树”的剪刀。
“谋定后动”:先把必要与可有可无的部门分清,再动手术。
“把准方向”:回归平台角色,不去“跑龙套”也不去“当导演”。
这不是口号,而是对症开方。没人愿意往无底洞里投钱,但谁都不想眼看着多边舞台塌掉。
1。 小国声音消失
对岛国、内陆国来说,联合国的会议席位就是窗口。舞台没了,贸易谈判、环境诉求就容易被淹没。
2。 大国短暂“轻装”
规则少了牵绊,看似自由度大增,可没有公认裁判,地缘摩擦往往升级。冷静想想,哪怕是大国,也得为全球失序买单。
3。 多边主义倒退
联合国撑起了国际法、人道救援和全球卫生的底线。若底线失守,世界将碎片化,各拉小圈子,连刚摆脱疫情的经济复苏都可能蒙尘。
出路在三把钥匙
1。 先减肥,再健身
精简机构,把重心放回“和平与安全、发展与人权”三根主线。减掉冗余项目,比一味增收来得长久。
2。 缴费方式多元化
项目制、分期制、甚至“成果付费”都值得试水。让会员国明白:投了多少钱,就能看到对应的成效。
3。 把全球痛点绑在一起
气候危机、公共卫生、数字安全,这些是任何国家无法独立解决的挑战。在“非零和”议题里绑定,各出一分力,各得一分益,比空喊口号更管用。
给普通人的一份提示
或许有人觉得这只是“大佬们”的烦恼,与咱们通勤族、退休长辈没啥关系。但别忘了,很多日常福利——便宜的快递、跨国旅行的免签、疫苗的共享、全球通胀的缓冲——都与国际组织息息相关。联合国如果真的“断粮”,受影响的,一定不只是外交官。
说穿了,联合国的当务之急像极了我们家的账本:收入减少、开支失控,就得想办法增效节流。缩一点预算,捋一遍流程,多听点会员的诉求,这些看似琐碎,却决定了未来几十年世界能否“坐下来好好说话”。
下回再刷到“联合国破产”的标题,不妨少些围观心理,多一点思考——这个星球上的任何一家“大公司”,终究都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分担与监督。
